Lazy loaded image
技术思考
📸微单带给我的情绪与社交价值思考
字数 1439阅读时长 4 分钟
2025-10-28
2025-10-28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早上在 B 站刷到一个“相机劝退贴”,作者的核心论点很简单:大多数人买相机只是为了情绪价值与社交价值,用他的话说,就是“接近异性”,再粗俗点,就是“装 X”。接着他强调手机拍照已足够好,滤镜效果差不多,真正出片靠后期,一个作品至少要花半小时修图——结论是要对相机祛魅,勿入此坑。我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。那段视频透露出的,其实是一个二流摄影师的身份焦虑,以及浅薄的追求和低自尊。

一、关于“身份焦虑”

这种焦虑的根源在于技术进步。如今手机像素越来越高,便携、智能化远胜相机;要实现手机同样的焦距段,至少得背两公斤设备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确实没必要再买专业器材。另一方面,无反相机的智能化也在不断提高,很多普通人只要掌握基本构图和快门时机,就能拍出不错的照片。这让一批单反时代的遗老遗少突然失去了存在感,于是他们开始强调后期的重要性,用“每张图修半小时”这类说法给自己贴金。事实上,大多数商业摄影师的修图流程都是脚本化、批量化的,根本不可能在单图上投入那样的时间。
我理解这种心理。作为程序员,我同样经历身份焦虑。AI 技术迅猛发展,我也想让自己的工作显得“更有含量”,但现实是——我的职业正在被极速祛魅,价值被压缩。我必须深度转型、继续学习,这和摄影师的处境并无二致。

二、关于“追求与自尊”

我不否认,我最初买相机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孩。她温柔、大方、美丽、优雅,连眼角都带着迷人的气质。那份心动让我想找到一种门槛不高、能表达美的方式,于是选择了摄影。摄影并不神秘:掌握基础的居中构图、自动模式、按快门即可排出还不错的图片。况且我八年前学过 PS、LR、AI,如今重拾也不算难。现在我用 Canon EOS R6 Mark II,配齐三支大三元(16–35、24–70、70–200),还有一支上世纪经典 50 定焦。
有人可能会问:你和那个女孩后来怎样?答案是——如成非成。我拍了四五百 G 的照片,只有第一张快门里有她,那还是她朋友圈里的旧照。那张图成了我摄影人生的 "Hello World"。现实中,她从未进入我的取景框,但我相信那一天会来。毕竟,接纳一个美好的女孩,不只是摆弄相机,更需要好好生活、认真成长。

三、情绪价值与社交价值

虽然最初的动机未竟,但摄影确实带来了巨大的情绪价值。在练习过程中,我拍过风景、人像、动物、花草、建筑与文物。这些影像成为我观察世界的心灵窗口。在扫街抓拍时,有人毫无察觉,有人注意到我镜头。我会主动走上前,笑着让他们看看,再拍几张送过去。被我拍到的多是小女孩、一家人或年长的叔叔阿姨。偶尔拍到年轻女性,我也尽量保持距离,没有搭讪意图。至于同龄或更年轻的男生?从未单体入镜——我不是圣人,也不是成都人😂(顽梗,非地域黑,我听说成都男生是二进制的,只有0和1)。拍照让我变得更开朗、自信,气质也确实改变了。几个月间,从亲戚、邻里、老同事到店主、书画家,不同人都对我说过类似评价:“有气质”、“变好看”、“厚积薄发”、“让人放心”。这就是情绪价值的体现——不只是摄影的成果,而是一种内外共振。
程序员之外,我多了“业余摄影师”这一身份,它成了我对外展示的名片。人是社会动物,很多事并非单打独斗。摄影这个媒介,帮我建立了新的连接,也许未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
四、精神的延续

摄影之于我,不只是技术或爱好。它延续了我上半年思考网络隐私时顿悟的“我即息壤”,借助再生之土,我孵化出了“慧眼”、“灵眸”、“近墨者”、“金石为开”、“河上散人”等五个符号。这些象征构成了我个人精神体系的一部分,也补全了我。一条艰难而清晰的“登天之路”正在展开。未来路还长——加油吧,小靳。
上一篇
治理考核评价实践总结
下一篇
Hadoop背景知识